铜仁市特殊教育学校理念主题创意
一、理念框架
【主题文化】 和合文化
【办学特色】 幸福教育
【办学理念】 和谐发展绽放生命的光彩
【校 训】 和 美 善 乐
【校 风】 和衷共济 其乐融融
【教 风】 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
【学 风】 自信成才 异步提高
二、主题背景
(一)学校概况
铜仁市特殊教育学校坐落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然景观迷人秀丽的铜仁市碧江区,创办于1981年,是铜仁市唯一一所涵盖学前康复训练、培智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中职)阶段教育十五年一贯寄宿制特殊教育学校.学校新校区位于铜仁市川硐教育园区,占地2423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8581平方米,设计容纳28个教学班,400余学生,建有公寓式的学生公寓和配套设施齐全的教师周转房。
学校除开设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理科等国家课程外还开设了傩面具雕刻、书法、缝纫、美发、计算机、手工编织、美甲、民族舞蹈等校本课程。我校聋生表演的舞蹈《杆杆情》、《春芽》、《土家姑娘大脚板》先后参加全国第一届、第五届、第六届残疾人文艺汇演,分别获一等奖、银奖,舞蹈《喜娃》参加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大手牵小手》的现场录制,《让生命去飞翔》获贵州省第八届残疾人文艺汇演金奖,学生安迪入选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参加了舞蹈《千手观音》、《雀之灵》的演出。学生黎涛获全国第七届宋庆龄奖学金,学生张文峰、龚彪、蔡晓军、谭再勇、何正猛、龙唐、王明秀等分别在国家级、省级残疾人体育竞赛中获奖。
(二)学校现有理念系统
教育理念:和合文化,和谐教育
学校使命:秉承“和合文化”,实施“和谐教育”
办学理念:和谐发展,多元融合
校训:赏识、宽容、尊重、平等
教风:爱岗敬业 求实创新 因材施教 育残成才
学风:勤奋好学 诚实守信 超越自我 立志成才
(三)铜仁其地概况
铜仁市是贵州省辖地级市,有“中国西部名城”之称,东邻湖南省怀化市,北与重庆市接壤,是连接中南地区于西南边陲的纽带,享有“黔东门户”之美誉。铜仁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聚居着土家族、侗族、苗族、仡佬族等2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0.45%。
铜仁是社会风险评估发源地,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示范区,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三、主题确立
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不是人为的臆想出来的,校园文化主题的确立,一定要有翔实的依据,一定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一般说来从学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学校自身在办学历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校长办学理想以及学校在发展历程中所涌现出来的问题作为出发点。
铜仁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1981年,30余年的办学历程有一定的文化积淀,近年来,学校进行了一些系统性的整理,形成了明确的教育理念:和合文化,和谐教育。但仍然有待进一步挖掘,以形成突出的特色文化。我们将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历史文化和当地地域文化,在学校现有理念的基础之上进行梳理和提炼,力争用精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教育内涵。
通过对铜仁特殊教育学校的详细调查分析,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并经过反复讨论和思考,我们初步构建了铜仁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园文化理念系统。
主题文化
和合文化
一、“和合文化”的内涵
中华民族“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二字都可见之于甲骨文和金文。和的初意识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意是上下唇的合拢。殷周之时,和与合是单一的概念,尚未联用。春秋时期,和合二字联用并举,构成和合范畴。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中,“和合”二字最能体现中国精神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和”指和谐、平和、祥和;“合”是指结合、合作、融合。“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和谐”是“和合”的理想实现,也是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理想关系状态。
所谓“和”应该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
此外,“和合”文化还有其深厚的教育意义。
1、“和合”是一种教育理想
教育的基本命题应当是“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教育必须以人为中心,开门办学是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行事、如何生活。“和合”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是教会学子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的基本准则。所以,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应当把“和合”当成一种崇高的教育理想而一以贯之。
2、“和合”是一种教育方法
育人的过程是一个各方力量合作的过程,学校、家庭、社会、学生自己必须全部参与,这就要求我们追求一种各方关系的和谐。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填鸭式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诟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是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教育的主流,其效果往往能事半功倍,这就要求各教育主题发扬“和合”之精神,建立一种真正的合作关系,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当中,这对自身有残疾的孩子们而言也是一种历练,并实现在历练中提高自己。
3、“和合”是一种教育结果
在贯彻“和合文化”的过程中,在育人的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几方面构筑起一种合作的关系的关系并达到一种真正的和谐,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了一些力量,真、善、美的价值操守也由此而彰显,这也正是教育者所乐意看到的美好的教育结果。
二、“和合文化”的根基
1、学校发展需要“和合文化”
前文提到:铜仁东邻湖南省怀化市,北与重庆市接壤,是连接中南地区于西南边陲的纽带,享有“黔东门户”之美誉。特殊的地理位置为铜仁的发展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同时也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只有与相邻的重庆市、湖南省怀化市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合作关系,铜仁才能充分利用到重庆市与湖南省的各种资源,重庆市与湖南省的战略转移才能优先考虑到交通条件较之周边地区有较大优势的铜仁。
只有铜仁地区得到大发展,才会有更多的资金、政策朝我校倾斜,从而带动学校的发展。
2、地域文化彰显“和合文化”
铜仁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聚居着土家族、侗族、苗族、仡佬族等2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0.45%。
民族聚居地向来都处于老少边穷地区,民族矛盾层出不穷、治安事件多发都是民族聚居地的普遍表现,但铜仁非但没有这些矛盾,反而是社会风险评估发源地,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示范区,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体铜仁人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可以说,“和合文化”已深入铜仁人的内心,是铜仁人内在气质与精神的彰显,是铜仁其地为光辉、最出彩的地域文化。
3、学校现状呼唤“和合文化”
我校是铜仁市唯一一所涵盖学前康复训练、培智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中职)阶段教育十五年一贯寄宿制特殊教育学校。长期离开家的现状期盼学校在和合精神的指引下给与孩子们更多的关爱
当前,我们国家以普通学校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来共同构建起特殊教育体系,以实现特殊教育的全覆盖,特殊教育学校在其中更是起着引领示范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普通学校的身体健全的孩子往往会歧视身体残疾的孩子,老师也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呵护这些折翼的天使们,其自身素养也满足不了这群特殊的孩子们对教育的需求,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些特殊的孩子们非但学不到有用的东西还会形成自卑心理,对他们的一生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这与特殊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关注度不够和特殊教育师资力量的欠缺,导致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关爱的送教上门常常不能落到实处。所以,在特殊教育中,真正能起到好的作用的就只能是特殊教育学校了。
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特校更应该负起特殊教育的责任来,用和合精神,用强于普通学校老师的专业技能对不同缺陷的孩子施以不同的教育,以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这也是“有教无类”思想的具体体现。
三、“和合文化”的构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纲要》要求的总精神就是要提高残疾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针对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其教育目标是培养他们自食其力、独立生存于社会的能力。学校应教给他们生存在这个社会所必须的、最常用、最实际的知识,培养最基本、最实用的能力,让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以至于做出正确操作和应用。故而,从德、智、体、美、勤五方面入手,关爱每一位学生,呵护每一位学生,温暖每一位学生,并注意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幸福的人生。
1、让良习散发馨香——以“和合”促养成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生来本是无区别的,后期形成差距,着重在于后天的培养。我国古代教育强调的“教子当在幼”,“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均体现了古人对孩童人格教育的关注。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学会礼貌,学会尊重,学会谦让,......
养成教育是良好德行的基石,是孩子人格健全的钥匙,是健康成长的关键。故而,良习并非重在理论,而在于落到实地,完美地转换为好的行为,让孩子从内心深处喜爱言的雅、行的正,即真正意义上的做到爱良习。
对教师而言,秉承“和合教育”的理念,更应以爱育之,精心护之,温暖弱小而敏感的心灵。如“蹲下来,听孩子说”等,从细节做起,尊重孩子的人格,培养与孩子友好相处的习惯是贯穿养成教育的一条主线。
2、让知识开启心灵之窗——差异化教育(和而不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针对聋哑儿童和视力残疾儿童,要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并讲求教学质量以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升,鼓励其参加专为聋哑学生设置的高考,让他们和普通学生一样有上大学的机会;针对智力障碍及精神问题学生,要通过一系列可行的手段,让他们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并培养他们融入社会和生活适应能力。要让智慧之花根植沃土,使之其生根发芽,也让孩子能够更好地享用各种教育资源,以达到“各因其材”的目的,这也是铜仁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所重视的。
学校通过构建个别化特色教育课堂,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全面考察学生的各个方面:特长、能力、智力、气质和性格。学校注重培养特殊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学校要求老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问题,树立健康的心态;要注重语言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语言方面的障碍,给他们正确的引导,不管学生进校时有多差,都要让他们有进步。学生能够与健全的人进行正常的交流,能够学会生活,适应社会,开启心灵之窗,这亦是教育改革对特殊学校的要求。
3、让爱伴随成长——艺体教育
针对特殊学校的实际情况,全面开展课外活动显得格外的重要。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身心缺陷。他们学习文化知识相对较难,所以挖掘潜在的能力,寻找真正适合他们的课外活动训练显得非常重要。珙县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可开设多彩的活动:手工、书法、电脑、烹饪、园艺、语言训练、美术、劳技、校园小记者、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舞蹈、电子琴等。也可以利用平时的教育及特定节假日,培养孩子们爱自己、爱家国、爱家人、爱社会的情感,进而油然而生的爱生活,对生活充满无限期待。
学校以及教师方面,重点放培育艺体之花,一方面让孩子在五彩缤纷的课程中寻找到生活的乐趣;另一方面,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练就生存技能、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4、让勤奋补偿缺陷
作为一名学生,勤奋是理所应当的,更何况勤能补拙,弥补先天的不足。我们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必要的生活能力训练是让智障儿更好的适应生活;反复地训练、实践,是让听力障碍的孩子熟能生巧,运用自如。勤奋能弥补先天的不足,让勤奋熠熠生辉。
LOGO创意来源:
Logo整体紧扣学校文化主题:和合文化,倡导学校海纳百川,和谐发展,培养具有自信、合作精神的有用人才。
1、图案中心红黄蓝三原色代表和谐发展,绽放生命光彩;
2、图案中心三个人组成一个心形,代表学校爱心、奉献,是和合文化的核心之一——和谐,平和;
3、四条曲线代表海,寓意海纳百川,是和合文化核心之一——合作,融合,包容,也有学校教育有教无类,和而不同之意;
4、标志整体元素相互融合,代表一种祥和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