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较高层面,学校的形象、个性、风貌往往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体现的。学校风范是全校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和作风。
要将校园建设成人才成长的特殊场所,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个角落,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要从本校的自然环境出发,让校园里的树木绿树成荫,绿草如茵。
要精心设计校园人文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维护、创造。一是在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优良的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浓厚的教育,形成学习氛围,对那些直接难以达到或无法完全发挥教育效用的地方,可以作为指导和辅助教育工作。
大学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主体精神社会化的一个过程和缩影,是社会精神文化发展的需要,能够通过自己独特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让校园里的每一个人潜移默化中,价值观等各方面都与现存的社会文化相融合,实现了人类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为此,各中小学在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应大力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实行“两手抓”的方针,使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相互促进。
二是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突出个性化、特色化的校园文化建设。
「不成方圆」,一个学校,必须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但应赋予制度文化色彩,使制度“文化”化。制定校规时,要突出价值观、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使制度具有灵魂,强调人的理想信念,以奋斗为本,以人为本,将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结合,将“软文化”和“硬制度”融为一体,铸就一种刚柔相济、软硬兼施的“合金”型规章制度。这样既可以起到强制作用,又可以起到激励规范的作用。让教师和学生在执行系统和纪律的同时,享受自尊,实现自我价值。
三是加强校园活动,突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
大学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育人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活动来实现的(认识活动,养成活动,培养活动,训练活动等)。在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要根据自己的身心特点,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依据各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兴趣特征、能力水平与心理、生理特征,设计并采用多种活动内容与形式。多彩多姿的校园文化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