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教育与学科资源的深度融合
微时代,微视频的流行和慕课的兴起,加快了微课资源支持下的翻转课堂的课改步伐,学生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当下,由先教后学,变革为先学后教。先学学什么?有哪些资源可以选择?微课能否成为学生的选择内容,那就要看微课是否被学生认可、喜欢了。笔者听过某知名教授关于这方面的报告,也看过全国标杆—广东佛山的海量微课,感觉更像一场运动。学科老师做的微课,真的不好看,很难吸引学生的眼球。问题出在哪里?笔者认为,那些拍微课的人根本不懂影视制作的常识,甚至以为把PPT转成视频,就是好的微课了。拍摄微课是很专业的事情,制作人既要懂教学又要懂影视技术。学校里不缺教学专才,缺的是影视技术人才。这就要抓业务培训,打造校园影视制作队伍。那么,什么才是好的微课呢?其实特别简单,好的微课一定要好看。如果不好看,内容再好,也很难吸引到人来看。至于知识的讲授,则是教师的专长,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好看的微课来源有3种途径:1.从经典的影视作品中剪辑。主要在影视作品中选择3~5分钟片段,作为国家课程的一两个知识点课程资源,广泛应用在语文、英语、品德、科学等课程。2.从自主开发、制作中获得。主要是制作德育微电影和学科微课程资源。3.从互联网资源中获取。主要分享互联网上免费的传递正能量的微电影和微课程资源。
影视教育与媒体素养(校本)的深度融合
媒体素养作为现代公民Z重要的综合能力之一,其要素有基础要素、核心要素及关键要素之分。其中,一定的知识积累是基础要素;把握各种媒体的特性,正确解读各种信息并恰当运用,培养对媒体信息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辨认能力和免疫能力,同时学会有效地利用媒体信息为个人工作、生活及社会发展服务,这些是其核心要素;有着追求当代社会新鲜信息的强烈愿望是关键要素。
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就是培养学生养成正确解读各种信息的习惯,提高对媒体信息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以及对不良信息的辨析能力,同时学会有效地利用媒体信息为学习及社会服务。学校将从媒体技术素养、媒体道德素养两方面实施培养计划。
(一)媒体技术素养
媒体技术素养,就是培养学生摄、录、编、播的能力。学校在媒体技术素养培养方面的具体做法有以下三点。
1.办传媒学院
学校开设主持、英语配音、美术、摄影、摄像、编剧、导演、剪辑、定格动漫系列课程。
2.环境建设
学校建设了200平米左右的演播厅一个、60平米左右的新媒体体验馆一个(设定格动漫体验区、影视剪辑体验区、英语电影配音体验区、影评交流体验区)
3.装备保障
学校目前有苹果影视工作站两套、摄像机两台、脚架两套,灯光、音响已经列入預算。
(二)、媒体道德素养
媒体道德素养,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媒体信息的思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体做法是学校在少儿传媒学院开设影评课,在校园电视台开辟校园放大镜等新闻栏目,通过写、评、议来促进学生媒体道德素养发展。